查看原文
其他

你接这种项目之前,能不能先问下我?

汤贤乱 清合 2020-09-29

电影《警察故事》剧照

终于辞职了。

做了五年技术人员,我受够了。

一个毕业才两年的大专生,瘪三也似的人物,竟敢狐假虎威,对我堂堂“七省理科状元”呼来喝去。

在这样的公司呆着,还有什么尊严!

(一)

一个公司,理应以技术立身,靠业务拓展,所谓“技术是业务根本,业务乃技术载体”。像格力,先声称"掌握核心技术",然后再到处开专营店兜售产品,成为行业龙头。

科技公司大抵如此,但在咨询行业,特别是吃政策饭的,不完全是这样。

咨询行业所谓的技术,并不是科学性的,更多是对现行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。以交通项目环评为例,选用06交通部规范还是09环保部导则来计算噪声源强,都有技术高下之争,其结果之差异,能左右有“兴趣”偏好专家对报告的评审结论。

故此,会变通、钻法律空子及诡辩的人,往往会编出洽合各方需求的报告,成为优秀的"技者",赢得行业市场。

这种技术人才在我国是不缺乏的。更何况,"山寨"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,即使第一次不会,下次拿个类似的报告来抄袭一番,自然就熟稔了。

无论是可研、安评、环评,还是某某论证报告,皆是天下文章一大抄。

既然编报告不是难事,那业务能力就比“技术”能力显得重要。特别是简政放权,资质弱化的年代,低价竞争泛滥,编写报告是末流,能拿到项目才是王道。

用总经理的话说,若没有业务部接项目来钱养活公司,你们技术人员报告编得再天花乱坠又有何用?

很多咨询公司,往往都是业务人员鲜衣怒马,技术人员每况愈下。

(业务部张经理及技术部王工的工作日常)

(二)

作为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,我们就是业务重于技术的典型。

公司总经理是非专业出身,大学时是学马克思主义的,毕业后找不到工作,就跟着一位同乡老板搞环保工程。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,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任何社会实践。

后来公司拓展了环保咨询业务,他就带领一个小团队,专门负责编制环评、水保这类的咨询报告,帮业主拿各种批文。事实证明他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有效,才做了几年,就风生水起,利润都超过老板的工程业务了。

老板发现搞环评挺好赚,于是出资单独成立一个环保技术咨询公司,让他担任总经理,放权他大胆去干。

他从此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”,到处拉项目、挂资质、挖写手、贿专家,在短短两年就做到全市闻名。在2015年消除红顶中介的机构改革中,他又巨资收购了市内一家事业单位的资质,从此成为正规军。

总经理是业务出身,在公司经营策略上自是以业务为主,但凡能承接项目者,都是功臣,无论用什么手段。至于报告的编制质量,能过专家评审会就可以,公司内部人员不会编,就去外面找枪手。

公司业务员的权力是很大的,他们自我感觉在外拼杀(其实就是陪人吃喝嫖赌),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,便随意指挥技术人员干这干那。

最可恨的是,他们经常让技术人员学习业务,学会主动与甲方沟通,但自己从不主动学习环保行业的技术法规。甚至连环评互联网这样的行业公众号都懒得关注。

技术人员由此常郁闷不已。


(图片源于环评互联网微信群)

(三)

在我们公司做一个项目环评,业务和技术的提成都是10%,但前提条件是不一样的。

合同签订后一进账,业务员就可以拿提成,而技术员非要等同项目批复了才能拿,要是专家评审会没通过或无法获复,技术员的提成还要被各种克扣。

在这种薪酬制度下,业务员的工作激情被充分激发,哪里有缝他们就往哪里钻,为了接到项目无所不用其极,业务部经理甚至专门招聘几位能喝的美女作战。

业务部承接项目也从不问技术部的意见,但凡甲方有意向,一切先签订合同,确定(合作)关系再说,合同价格几乎也是业务部说了算。

环评机构改革导致挂证现象越发泛滥,低价竞争十分普遍,为了抢项目,业务部不得不使出杀手锏:向所有业主承诺,无论对方公司报价多少,我们一定比他低10%!

这是多么没节操的行为啊,赤裸裸地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作为一个有良知环评工程师,我都快看不下去了,有时真想把总经理和业务副总大骂一通,然后愤然离职!

耐何这个公司确实项目多,挣钱快,只要肯加班,不惜身,月入三五万不是梦。谁叫我背负着那么大的房贷压力了,为了生活,只有和他们一起苟且。

房贷啊,你将多少人逼良为猖!

一旦出现合同价款无法满足技术工作需求,总经理就会压迫我们技术部门想办法省钱,比如现场勘察就别去了,用百度实景地图看看就行了,现状数据一定要先引用周边项目的,实在要测的话,能测三个点就绝对不要测五个点,测一天基本就能代表七天,让监测机构改一改,对付对付就过去了……

再不行,只能花钱在餐桌上逐一攻克评估中心部长、专家组长、审批科长了。宁愿花一万吃喝玩乐,也不想花八千监测调研。

(四)

一般项目价低也就忍了,大不了少赚点。但这次,实在没办法做,实在有悖职业素养和道德。

业务部的小李,大专毕业后在公司工作两年,一直跟着业务部经理混,自以为对环评行业熟悉非常,居然以一万八的合同价,签订了一个废铝材回收利用项目,还指名由我负责。

理由是业主很急,而我做过垃圾转运站的报告表,又是高级环评工程师,可以在三天内完成该项目环评报告表。

什么狗屁逻辑。

看着他派兵点将,一副狐假虎威的模样,我内心充满反感和不悦,加之他平常素来不尊重技术人员,我便托辞拒绝,说最近手头报告太多。

他一听便怒了,朝我喝道:一个县级审批的报告表,三两天就能搞定的事,能占用你多少时间?你们现在都挑项目做,公司还要赚钱么?愿干就干,不愿干就滚!!!

若非有名牌大学的学识涵养,及做环评五年来养成的,逆来顺受、唾面自干的好脾气,我当场就要发飙,和他对骂起来。

但随即一想,相比工作以来遭受业主的责骂,专家的羞辱,评估审批人员的刁难,小李这顿喝骂算不得什么,况且跟他争论有失身份。

小李见我不搭话,便向总经理投诉,说我不但挑项目做,还蔑视他们业务部,总经理把我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,斥道:“王工,虽然你有一定工作经验,但也不能挑项目做啊,你为什么不干这个废铝回收项目?”

我慊然道,不是我不愿干,是小李对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判断有误,公司即使接了单,做了也要亏钱,说不定还要被勒令整改。

小李在旁忿忿诘问:怎么就会亏钱,整改呢?

我不屑地说,跟你说了也不懂。

总经理见我心高气傲,难以戢怒,将我轰出了办公室,他或许觉得,“抄”报告的人一大把,这种项目三百块交给实习生都能搞定。


受了这等待遇,我觉得总经理真是无药可救,《技术管理之巅》作者说,伟大的公司,必是能将技术与业务完美融合。

如今公司如此偏业务而废技术,必将有一天自毁长城,我愤然决定辞职。

(五)

说说害我失业的废铝回收利用项目。

年产2万吨铝锭,以废铝型材、铝屑、及铝渣为原料,通过球磨、筛分和反射炉熔炼,经模具铸造成铝锭出售。

小李自以为这属于有色金属铸造项目,按2018版环评管理名录编制报告表,提交当地县级环保主管部门审批,所以一万八的价格就签了合同,还向甲方承诺三天出报告。

简直无知到极点!

根据工信部2013年颁布的《铝行业规范条件》,新建再生铝项目规模应在10万吨/年及以上,该项目年产2万吨,首先就是不符合产业政策的,更不要细论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求了。

即使规模和工艺符合要求,再生铝一般都要添加精炼剂进行提纯精炼,肯定不止单纯的熔、铸工艺,因此此类项目属于2018版环评名录里面的“有色金属冶炼”,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。

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,区区一万八千块,连测个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常规因子,恐怕都不够钱。更何况要考虑以下内容:

原料里面含有废铝渣,涉及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321-026-48~321-026-48,适用于《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》,内容要求不简单;

《再生铜、铝、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31574-2015)要求控制二噁英,现状监测岂码要包括这个指标,以知道背景值。测二噁英有多贵你知道么?还有其它因子呢!

按地下水导则,本项目为Ⅰ类建设项目,地下水至少是二级评价,单是质量调查就至少要测5个水质点10个水位点,打井随随便便十几万就没了,更别说模型预测这么高深的技术内容,得花钱请人做吧。

大气导则、风险评价,即将实施的土壤导则、公众参与办法……评价要求之繁之细,经费耗费之速之巨,这些都不必细说了。

这种项目没有80到100万的评价经费,加三个专题环评师通力合作,实难啃得下来。

(六)

业务人员不懂"技术",有时真要害死技术人员啊。

他们以为签了合同拿了钱就万事大吉,可以颔首称庆。殊不知,还有一大堆的技术问题需要工程师去解决,很多负责的工程师为此通宵达旦,烧死无数脑细胞。

技术人员经常加班改报告,改到怀疑人生,很多是业务人员挖坑太深。《环评工作者不想改报告的真相……看完想静静

技术和业务完美融合,除了技术人员多和客户沟通,契合客户需求,更需要业务人员学习技术法规,前期能对项目可行性及报价合理性作科学判断。

辞职那天恰巧遇到业务部经理,他刚和一位矿老板通完电话,承诺两个月之内帮他搞定项目环评批文,我朝他喝道:你们业务部门以后接项目,能不能TMD先问问技术部的意见?

我没告诉他,那个矿山,被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。

(完)

更多环保系列故事,请点击

当年高考志愿填报环保专业的人,现在怎么样了?

五年之后,环保人的情谊还在不在?

比我晚一年考上的那个环评工程师要嫁人了



本故事纯属虚构,致谢提供素材的陈总,参与专业讨论并提供指导意见的环评互联网微信群恨铁、带你去飞、南六社员、陈马尔、Mr易、程程、牧歌、大事、婷猫等网友们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